编者按:临床专科是医疗机构服务患者的基本单元,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是医院建设发展的根本任务,对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面对重大疾病,如何整合各临床专科力量,“握指成拳”共同攻克疾病?近年来,专病中心“应需而生”,成为不少医院的破题之法。
近日,本报记者兵分多路实地采访多家医院专病中心建设的探路者,找寻打破学科壁垒,为患者提供一站式多学科诊疗服务的更优解,并将这些经验和思考分享在专栏“解密专病中心”中。
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脑血管(多学科)融合病房、“金垂体”(多学科)融合病房等融合病房陆续成立,通过建立多学科融合的“一站式”综合诊疗新体系的方式,显著提升了医院在脑血管疾病和下丘脑垂体疾病方面的诊疗能力。
在福建省,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滨海院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福建医院)作为全国首批1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之一,参照华山模式建立了“福垂体”等多学科融合病房。
从上海到福建,融合病房的探索和实践奏响了沪闽同频共进的“双重奏”。
理论的融合
也是理念的融合
作为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华山医院是全球临床规模最大的神经外科诊疗中心之一,接诊患者大多为疑难杂症。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党委副书记顾宇翔告诉记者,“华山医院的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分别建于1952年和1950年。2018年,为了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就诊体验,医院开始探索建设脑血管融合病房,将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康复医学科、放射科、心内科等一众科室融合为一个团队,进一步优化就医流程,放大科室优势。”
对于建立融合病房的初衷,顾宇翔表示:“实际上,越来越多业内过去认为应该归属于内科或外科的疾病,现在都需要内科外科一起参与诊治才能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方案。华山医院的脑血管融合病房从理论、技术、医护配备等多个维度出发,将‘融合’二字落到实处,希望取得1+1大于2的效果。”
实践证明,融合病房一体化的架构使得团队可以通过神经内科与神经外科的综合诊疗,针对不同的病情对患者完成个体化的精准评估,将内科标准化的药物调控与外科精准化的手术干预综合纳入考虑,并结合术后康复、护理团队的专业化管理与宣教,从而在评估、治疗、恢复的过程中,全面、完整且最大限度地使患者获益,并进一步提高临床工作效率。
“理论的融合,也是理念的融合。”顾宇翔认为,血压的控制、血管痉挛的防治、急性脑梗死相关的静脉溶栓、抗血小板药物、调脂等,离不开内科药物治疗的基础;内膜剥脱、去骨瓣减压等的手术操作则需外科上场;近年来,神经内、外科联合承担了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医疗工作中。以最常见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为例,在融合病房里,先对患者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预防新发梗塞,必要时转入神经外科,完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等相应手术,其间有围术期联合管理,保证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各种事项。
硬件设施上,在融合病房的复合手术室里,多模态神经导航、多模态脑功能成像、多模态术中脑功能监测等技术体系被一一应用,让融合病房从单一的神经血管疾病治疗平台,升级为复杂神经外科疾病多模态诊疗平台,可以开展更加复杂的复合型手术。
据统计,2023年,华山医院脑血管融合病房年门诊量约为1.2万例,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四级手术占比指标超过了80%。融合病房专家牵头制定的《上海市脑卒中急救地图》建设标准、《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管理推荐意见》,以及陆续开展的急性卒中多模式影像研究等工作,都获得了明显的成效。
真正实现
“医生围着患者转”
同样的模式亦见于华山医院的“金垂体”融合病房。
垂体是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小如黄豆,重量仅约3克,产生的多种激素对人体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有重要作用,是内分泌系统的中枢。临床中,垂体疾病常常表现多样,诊断复杂,诊治过程涉及神经外科、内分泌科等十几个学科。
2018年底,华山医院“华山·金垂体”融合病房启用,成为国际上最早成立的垂体瘤多学科诊治融合病房。该融合病房打破了“以单一学科为中心”的传统疾病诊疗模式,整合了包括神经外科、内分泌科、妇产科、男科、影像科、放疗科、检验科等学科资源。
在“金垂体”融合病房入口处,悬挂着一张病房的平面导视图。据华山医院虹桥院区院长赵曜介绍,病房布局在设计之初就按照垂体形态进行了功能分区:“神经外科病房位于病房南侧,对应的是垂体的前叶结构;内分泌病房位于病房北侧,对应了垂体的后叶结构。”
在融合病房,患者可以享受门诊、住院及手术、延续性治疗、随访等全流程的多学科诊疗服务,全程无需转科、转床位,真正实现“医生围着患者转”。
融合病房的管理实行院长负责下的责任划分制,分管副院长作为总负责人。医疗管理由神经外科和内分泌科执行负责人共同负责,共同制定各项医疗制度,规范临床诊疗路径并对病房及团队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管理。诊疗过程中,根据不同患者的诊疗需求确定牵头专科,以牵头专科执行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由病区护士长统筹护理工作,不再单设各科护士长。病房内各科室主要专家、行政人员共同办公,信息、仪器、设备共享共用。
解决“专”与“全”的矛盾
2022年8月,华山医院“金垂体”融合病房的模式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现“复制”。名为“福垂体”的下丘脑垂体诊疗中心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福建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滨海院区)正式成立,“福垂体”也成为国内第二家下丘脑垂体疾病融合病房。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康德智介绍,“福垂体”融合病房的日常事务同样由神经外科和内分泌科共同运营,包括医疗业务、科研合作以及业务学习等。从治疗前评估、治疗方案确定到治疗后的长期随访,“福垂体”最大限度地确保了患者的个性化精准治疗,尽可能保障患者生活质量。
虽然仅成立两年,“福垂体”已经收获了明显的成效:成功开展约30例创新手术技术;成为全国第二家有能力规模性开展国际领先术式“经鼻蝶联合经颅双镜联合入路垂体病损切除术”的中心,打破了福建省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培训进修医生与联盟单位成员200余人次,区域影响力显著提高。
更为重要的是,“福垂体”融合病房的医务人员切实感受到,基于多学科诊疗模式的融合病房打破了学科壁垒,解决了综合医院“专”与“全”的矛盾,为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了保障。
对于“福垂体”融合病房的下一步工作安排,康德智表示,未来,“福垂体”将进一步推动规范诊疗下沉基层,加大县域辐射影响力;建设信息化院外随访平台,提升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挖掘医工、医企结合的更多潜力,推动诊疗技术创新。融合病房作为医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改革的示范性项目,也将继续优化DRG模式下多学科融合病房的组织、运营和绩效等方案,进一步激发医务人员积极性。
文:记者?王依依
来源:中国卫生杂志